成果信息
羊踯躅资源分布很广,在长江流域、长江以南和云贵高原的山坡林缘、灌木及草地均有广泛分布。其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为二萜锓木毒素类化合物及黄酮化合物,从根中分离鉴定了多个化合物:日本杜鹃素Ⅲ、蒲公英萜醇、芸香苷、槲皮素及β-谷甾醇等。二萜成分与雷公藤内酯相似,黄酮化合物对免疫调节,以及抗炎、止痛、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护肝、以及增强应激能力有显著作用,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有效部位的化学组合达到目前中药新药五类的要求,有效部位中具有总黄酮和闹羊花毒素III等有效成分,其中闹羊花毒素III含量为0.01%左右,总黄酮达50%以上。 目前已基本完成羊踯躅根的生药学与质量标准研究;已基本完成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研究;进行了有效部位的质量标准研究;进行了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初步研究;已进行有效部位初步镇痛、抗炎的药效筛选;已进行有效部位的急性毒性的初步实验研究。正申报发明专利。预期可取得中药五类新药临床批件。 )
背景介绍
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 Blume )G .Don)又名闹羊花、黄杜鹃、黄色映山红、隶属杜鹃花科杜鹃花属羊踯躅亚属,落叶灌木,是杜鹃花属植物中极少数开黄色花的珍贵物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然而羊踯躅的扦插困难,难生根,严重制约了羊踯躅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应用前景
羊踯躅根药源丰富,价格低廉,如能通过本研究证实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或肾小球肾炎的有效治疗作用,必将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